会计人员须懂的三张表
对于非财务人员来说,会计术语可能让人望而生畏。但通过理解三张核心财务报表——资产负债表、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,任何人都能快速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。本文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,带你揭开公司会计的神秘面纱。
一、资产负债表:企业的“体检报告”
核心公式:资产 = 负债 + 所有者权益
这张表像一张快照,记录企业在某一天的“家底”。
1. 资产:企业拥有的“财产”
流动资产:短期内能变现的资源(如现金、存货、应收账款)。
例子:某公司年末有现金12万元,客户欠款76万元(已扣除坏账),存货价值100万元。
固定资产:长期使用的资产(如厂房、设备),需逐年折旧。
折旧小知识:一辆20万元的卡车用5年,每年折旧4万元,账面价值逐年减少。
2. 负债:企业的“欠款”
流动负债:一年内要还的钱(如应付账款、工资、税款)。
例子:某公司欠供应商50万元,未发工资20万元,欠税20万元。
长期负债:一年后到期的债务(如银行贷款、债券)。
3. 所有者权益:股东的“剩余价值”
如果公司变卖所有资产还清债务,剩下的钱归股东所有。
包括股东投资(股本、资本公积)和企业未分配的利润(盈余公积)。
关键点:
土地不折旧,设备每年折旧;
存货记账方法影响利润(先进先出法 vs. 后进先出法)。
二、损益表:企业的“成绩单”
核心公式:收入 成本 = 利润
这张表展示企业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,比如一年赚了多少钱。
1. 收入:企业赚的钱
主要来自销售产品或服务(如某公司年销售额500万元)。
2. 成本与费用:花出去的钱
直接成本:生产产品的原材料、人工费;
间接费用:广告费、管理人员工资、设备折旧;
所得税:按利润的30%缴纳。
3. 净利润:最终赚到手的钱
例子:某公司年收入500万元,扣掉成本400万元和税30万元,净利润70万元。
净利润去向:分红给股东或留作企业发展资金。
关键点:
权责发生制(按交易记录) vs. 收付实现制(按现金记录);
企业必须提取10%利润作为法定公积金。
三、现金流量表:企业的“钱包流水账”
核心公式:现金变化 = 筹资 + 经营 + 投资的现金流动
这张表记录企业现金的来龙去脉,揭示“钱从哪里来,花到哪里去”。
1. 经营活动现金流
卖货赚的钱 vs. 付给供应商、员工的现金。
例子:某公司靠销售赚41万元,付工资和税费后净流入41万元。
2. 投资活动现金流
买设备、建厂房花钱,卖旧设备回血。
例子:某公司花77万元购置新机器,现金流出。
3. 筹资活动现金流
借钱或发股票融资 vs. 还债或分红。
例子:某公司发行债券融资50万元,分红花掉10万元,净流入40万元。
关键点:
折旧不花现金,但能“省税”;
应收账款增加=现金减少,应付账款增加=现金增加。
如何用三张表分析企业?
1. 看趋势:对比多年数据,判断企业是扩张还是收缩。
2. 算比率:
利润率 = 净利润 / 收入(衡量赚钱能力);
流动比率 = 流动资产 / 流动负债(衡量短期偿债能力)。
3. 找风险:
长期负债过高可能引发资金链断裂;
存货积压可能占用大量现金。
结语
会计不是“数字游戏”,而是企业的语言。通过三张表,你能快速读懂企业的健康状况:
资产负债表告诉你“家底厚不厚”;
损益表告诉你“赚钱能力强不强”;
现金流量表告诉你“钱袋子稳不稳”。
下次看到公司财报,不妨从这三张表入手,轻松掌握核心信息!